生活中,大家最害怕也听得最多的疾病,莫过于癌症了。癌症类型多样,似乎身体的每个角落都能有它们出现的机会,更让人担忧的是,它们的出现完全摸不清规律。
有的人一辈子注重养生,烟酒不沾,刚到中年就确诊癌症了,有的人烟不离手,吃饭就要小酌两杯,活到99也没确诊。难道健康的生活方式真的没用吗?
一、为什么有人生活很健康,还是没逃过癌症?
生活中不少人很重视养生健康,每天早睡早起、三餐规律、清淡饮食,但却还是确诊了癌症,这是为什么呢?
美国杜克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李治中表示,癌症的发生具有很大的随机性,是个概率问题。就像买彩票一样,理论上买的次数越多中奖的几率也越大,但也不排除一些人只买了一次就中奖。
长期生活习惯不良、接触致癌因素的人,相当于多买了一些彩票,他们的患癌风险会高许多,但不代表一定患癌。反之也是同理,长期重视养生健康的人,可能一次就中了“大奖”,不幸患癌。
既然多健康都不能完全规避癌症,那能不能完全交给运气,生活中就放飞自我?答案当然是否定的,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减少“彩票”的数量,以此来降低癌症的发生风险。
退一步来说,即便没防住癌症,长期坚持运动、生活习惯好的人身体素质也比较好,治疗以及恢复的可能的可能性也较大。我们为什么要将选择权交给运气呢?把握在自己手里不是更香?
事实上,癌细胞本质是正常细胞“变坏”后的异型细胞。每个人体内都有可能出现几个这样的癌细胞,只要这些细胞没有壮大起来,就不是什么大事。
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潘战和提醒,想要不给癌细胞壮大的机会需要“驱外患”、“固内本”。简单说就是避开接触/暴露于各种致癌物内、保持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,同时呵护自身免疫力,避免让癌细胞有机可乘。
二、癌症可能是“省”出来的,4个习惯很糟心
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指出,约有一半的癌症可预防。而这些可预防的癌症中,有80%与生活方式相关。我们都知道节俭是美德,但很多时候真的不能“省”。
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于康提醒,这4个看似“节省”的行为,却会危害健康。
1.省钱:买不新鲜的打折蔬果
不少人喜欢买不新鲜的打折蔬果,且一次性会买很多吃上一段时间。
这些蔬果里面很可能有腐坏变质的,而食物发霉后很可能会有霉菌、细菌、毒素存在,甚至会有黄曲霉素,黄曲霉素是明确的一类致癌物,会显著增加肝癌的发生风险。
2.省电:早早把抽油烟机关掉
厨房油烟内有大量的醛、酮、酸等有害物质,长期接触会给健康带来较大的威胁,轻则出现食欲不振、头晕、恶心等症状,严重的还会增加肺癌风险。
正确使用抽油烟机的方法是早开晚关,烹饪完后再运行3~5分钟,减少空气内的油烟残留。
3.省事:图方便经常吃隔夜菜
剩菜内会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,尤其是绿叶蔬菜产生的量更多。
亚硝酸盐本身并不致癌,但其进入体内后会转换成亚硝胺,亚硝胺是明确的一类致癌物,会增加身体的患癌风险。且隔夜菜内的营养价值会大量流失,不利于身体补充营养。
4.省力:长期久坐不愿意运动
久坐会导致身体新陈代谢速度变慢、胃肠道蠕动速度变慢等,增加结直肠癌、肾癌、肝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生风险。
三、不容易得得癌的人,身上往往有4个共同点
世卫组织发布的资料显示,约有1/5的人一生中会罹患癌症。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和预期寿命增加,癌症会更加常见。肿瘤医生表示,不容易得癌的人,身上往往有4个共同点。
1.每天饮水充足
天津市肿瘤医院泌尿肿瘤科主任医师姚欣表示,多喝水可预防膀胱癌发生。饮水量多了之后,尿液也就多了,致癌物在尿液内的浓度不会太高。
反之,长期饮水量少会导致尿液浓缩,致癌物在尿液内的浓度较高,容易对膀胱黏膜造成刺激,增加癌变的风险。
2.拥有良好心态
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刘云鹏提醒,与癌症关系最为密切的情绪就是抑郁、无望、无助等不良情绪。长期处于不良情绪下,会催化癌症的发展。
日常一定要注意多与人交流,这样一来可以释放、缓解压力,有助于让自己处于良好的情绪下。
3.坚持每周运动
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李峻岭指出,长期坚持运动可帮助提高身体免疫力、改善体质以及预防癌症。
成年人每周至少要有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运动,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起不到好的效果。
4.没有癌症家族史
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潘战和提醒,家族内有癌症病史的人,患癌的风险会比普通人要高不少。
这类人日常要注意积极进行体检,尤其是癌症相关的筛查,同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,对预防癌症发生有帮助。
通过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,才能有助于远离癌症,日常生活中,要是有身体不适,不要忽略,尽在排查病因,拥抱健康。
参考资料:
[1]《是谁给了癌细胞“变大变强”的机会?肿瘤医生告诉你真相!》.健康时报 2023-04-16
[2]《癌细胞最偏爱有这10个特征的人!有的人占了七八条!》.健康时报 2024-05-09
[3]《【注意】癌细胞最怕人做这8件事宁波合美康复器械有限公司,而很多人还蒙在鼓里…》.广东卫生信息 2020-07-01